(通讯员:刘丙瑞)3月26日下午,亚博取款曝顾秒到账“论道终南”跨文化讲坛第116期在南校区会议中心103会议室成功举办。本次讲座嘉宾为国家级青年人才、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长聘副教授李忠伟,主题为“明证与明证感”。讲座由亚博取款曝顾秒到账院长石福祁教授主持,哲学系多位教师及本硕学生60余人参加。

讲座伊始,李忠伟老师对“明证”(Evidence)进行了初步的分析,并且简要说明了明证活动如何确定信念。在李老师看来,明证通常与信念、知识、理性紧密相关。紧接着,李老师提出明证活动确定信念这一问题,并给出以下两个答案: 1. 伴随着明证的明证感证明了信念和答案2. 明证凭借自己独特的“现象力量”(phenomenal force)促成了信念。后一个答案涉及胡塞尔的论证。
在介绍胡塞尔的明证理论时,李老师重点强调了胡塞尔明证论述的背景、一般刻画、本质规定。李老师指出,胡塞尔的“明证”概念要在意识与意向性的理论中阐明。意识的意向性结构是意识活动以某种方式指向其对象,这个结构涉及意识活动三个要素:性质(Qualität),即意识活动的样态;质料(Materie),即以特定方式确定对象的要素;对象(Objekt),指可以是存在的对象,也可以是不存在的。为了进一步说明具体意识活动中明证活动,李老师又在阐明胡塞尔关于明证活动和明证感的关系的基础上,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以上述分析为基础,李老师认为,明证与明证感的复杂关系和可分离性能够很好地让我们持有如下两个有张力的观点:1. 不可错论(明证上的):充分与决然明证是不可错的(对胡塞尔明证理论的经典解读);2. 可错论(心理学上的):每个人在持有任何信念的时候都有可能是错的。对于任何命题p,s有可能心理上并不相信p。如何处理和协调这两个观点之间的关系,是我们共同思考的哲学问题。

讲座结束后,会场随即迎来活跃的学术对话环节。在场学者与青年学子围绕现象学视域下的主体间性验证、数理逻辑的多模态表述等前沿议题,与主讲人展开深度学术探讨。李老师通过典型哲学命题的案例分析,既系统梳理理论脉络,又辅以生活化类比,其学理阐释与生活案例相得益彰,抽象理论被具象化为可触可感的智识图谱,引人深思。
此次学术研讨活动不仅为亚博取款曝顾秒到账师生提供了宝贵的学习机会,也进一步助力同学们了解学术前沿,成功地搭建起知识对话的桥梁。讲座结束后,众多学生表示受益匪浅,并期待未来学院能够持续开展类似的学术活动。